BPPV诊疗手法物理引擎耳石运动观察(一):Dix-Hallpke maneuver

背景 :
良性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由于相对于重力方向头位改变诱发短暂性眩晕,是临床导致眩晕的最常见疾病。其发病机理为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或黏附于嵴帽,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或者间接刺激壶腹嵴引起眩晕发作。根据结石学说发展了多种耳石症诊断与复位方法,其原理为首先判断耳石在内耳膜迷路的位置,然后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手法,使得耳石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回复到椭圆囊。由于耳石颗粒细微,临床上难以直接通过常规影像学或其他实验手段对BPPV病因机制及其诊疗方法开展定量研究,BPPV病因机制及其诊疗方法的验证多依赖于根据耳石理论所发展的诊疗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来进行反证,其理论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存在争议。目前耳石定位主要依靠系列诊断手法诱发眩晕并且需要结合眼震特点观察判断,虽然可以判别责任半规管,但还无法精准定位耳石在膜迷路的具体位置,即位于壶腹嵴的短臂侧还是长臂侧。部分患者需要经历多次手法重复复位方可治愈或者反复治疗无效,增加了复位过程中的眩晕感,部分患者甚至不能耐受。因此探求BPPV精准的耳石定位诊断及其复位治疗方面相关的基础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物理引擎技术的发展为建立BPPV物理仿真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国外学者在使用生物力学仿真方法进行BPPV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但这些工作多是针对单个水平半规管模型或特定头部位姿变化参数开展,侧重于精确计算以获得具体参数,并不能对不同BPPV诊疗方法进行耳石运动观察。有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的BPPV诊疗机制研究,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内耳迷路三维模型,研究常用BPPV诊断手法和复位手法过程中的耳石运动,揭示BPPV诊疗机制并进一步制定BPPV诊断与治疗策略,规范BPPV诊疗。

资料和方法:

一、建立基于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的BPPV迷路模型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物理引擎采用Bullet开源物理引擎,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控制和操作三位BPPV模型的旋转来实现耳石运动的观察。对于BPPV耳石运动的观察,只关注在重力作用下耳石运动最终到达的位置,Bullet物理引擎可以满足实验的需求。

我们设定:

1.耳石可以位于短臂侧和长臂侧。

2.壶腹嵴帽结石可以脱落。

3.长臂侧结石在近壶腹部和远壶腹部分别设置,在重力重用下沉降到低位。

4.上半规管由于位置特殊,不考虑短臂侧结石。

5.在椭圆囊设置游离结石。

二、BPPV诊疗方法机制
Dix-Hallpike试验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诊断手法,也是Epley复位手法的起始步骤,以其为例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

A.平坐位,从后向前观察。在重力作用下,耳石处于半规管低位。后半规管长臂侧结石可以位于近壶腹部,远壶腹部;  外半规管长臂侧结石可以位于壶腹部壶腹嵴帽顶部和远壶腹部;上半规管长臂侧结石位于壶腹部壶腹嵴帽底部;后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位于壶腹嵴帽底部;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位于 壶腹嵴帽顶部。

A.平坐位,从后向前观察。在重力作用下,耳石处于半规管低位。后半规管长臂侧结石可以位于近壶腹部,远壶腹部; 外半规管长臂侧结石可以位于壶腹部壶腹嵴帽顶部和远壶腹部;上半规管长臂侧结石位于壶腹部壶腹嵴帽底部;后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位于壶腹嵴帽底部;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位于 壶腹嵴帽顶部

可以观察到如下重要事实:

1.长臂侧结石位置变化差异较大:后半规管长臂底部比较平长,长臂侧的结石可以分布比较散在;外半规管长臂侧结石可以位于壶腹部和长臂体部;

2.后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位于壶腹嵴帽底部;外半规管壶腹部结石位于壶腹嵴帽顶部。

B.向右侧转头45°

B.向右侧转头45°

C.患者从坐位快速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后仰30°。  后向前观察。

C.患者从坐位快速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后仰30°。 后向前观察。

C. 患者从坐位快速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后仰30°。 侧面观察。

C. 患者从坐位快速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后仰30°。 侧面观察。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 位置| 耳石运动 |
| —————– | ————–|
|右后 | 长臂侧结石离壶腹运动,不同位置的结石运动距离不同;短臂侧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
|右外 | 长臂侧壶腹部结石离壶腹长距离滑动;短臂侧的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运动 |
|右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离壶腹运动 |
|右椭 |结石进入右侧外半规管短臂侧壶腹部|
|左后 | 长臂侧近壶腹嵴结石向壶腹运动进入壶腹部壶腹嵴顶部;短臂侧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
|左外 | 长臂侧体部的结石离壶腹运动较长距离 ;短臂侧的结石进入椭圆囊|
|左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离壶腹运动 |
|左椭 | 结石经总管进入上半规管|
注:后=后半规管; 外=外半规管;前=前半规管; 椭=椭圆囊

总结归纳如下:
1.所有位置的结石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其中有明显结石运动的位置包括:右后(长/短);右外(长);右椭;左后(长/短);左外(长/短);左椭。引起兴奋性刺激的位置包括:右后(长/短);左后(短);左外(短)。引起抑制性刺激的位置包括:右外(长);右椭;左后(长); 左外(长);左椭。
2.上半规管的结石虽然也有离壶腹运动,但位于壶腹部,距离短,流体力学作用不强。Dix-Hallpike试验不足以诱发上半规管结石症症状。
3.Dix-Hallpike试验可能诱发右侧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症,左前半规管长臂侧结石症,但前半规管长臂侧结石症回复坐位可自然复位(可出现坐起时眩晕/眼震/身体不稳)。
4.Dix-Hallpike试验可导致左侧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复位。

分析:
1.尚不清楚后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产生的生物力学效益。但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在诊断为短臂侧BPPV的患者中,Dix-Hallpike试验同样阳性,也有延迟现象,推断这种滑动应该具备明显生物力学效益。
2.前半规管BPPV出现Dix-Hallpike试验阳性可能性甚小。
3.Dix-Hallpike试验诱发旋转眼震,典型眼震考虑右后(长/短)BPPV,不典型眼震还要考虑左后(长/短)BPPV和左侧椭圆囊结石进入前半规管。
4.Dix-Hallpike试验诱发水平眼震,考虑:左外(短/长)BPPV;右外(长)BPPV;右侧椭圆囊结石进入外半规管短臂侧。

总之,Dix-Hallpike试验检查结果的判断,除了根据诱发眩晕/身体不稳/眼震,还必须结合眼震特点,对于不典型的眼震定位非常困难。但是根据双侧Dix-Hallpike试验结果,诱发明显眩晕/旋转眼震一侧为后半规管BPPV还是明确的;水平眼震需要结合水平滚转试验。

能否对Dix-Hallpike试验进行简化呢?
设计思路:
1.长臂侧的结石同步到同一位置,诱发试验的结果分析更加简便,一致性较好。可以在躺下之前做低头动作,低头的最佳角度需要确定。
2.躺下头部后仰动作避免过大,可以较少其他位置耳石运动。
头部后仰的最佳角度需要确定。从临床角度出发,头部不后仰最为简便合适。

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

A.平坐位,从后向前观察。

A.平坐位,从后向前观察。

B.头部前俯60度

B.头部前俯60度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 位置| 耳石运动 |
| —————– | ————–|
|后 | 长臂侧结石向壶腹较长距离运动,进入壶腹部;短臂侧的结石短距离离壶腹运动 |
|外 | 长臂侧体部结石向壶腹长距离滑动进入壶腹部 |
|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滑动 |
|椭 |结石在椭圆囊内滑动,不进入半规管|
注:后=后半规管; 外=外半规管;前=前半规管; 椭=椭圆囊

分析:
1.低头不超过70度,后/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不会复位。
2.低头不超过110度,后半规管短臂侧结石不会复位。
3.低头45~60度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角度,可操作性强。

C. 右侧转头45°

C. 右侧转头45°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 位置| 耳石运动 |
| —————– | ————–|
|右后 | 无明显运动 |
|右外 | 短臂侧结石进入椭圆囊 |
|右前 | 无明显运动|
|右椭 |结石在椭圆囊内滑动|
|左后 | 无明显运动 |
|左外 | 无明显运动|
|左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离壶腹运动 |
|左椭 | 结石进入外半规管短臂侧|
注:后=后半规管; 外=外半规管;前=前半规管; 椭=椭圆囊

分析:
1.没有强烈的耳石运动,通常不会诱发眩晕/眼震。
2.右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复位;左侧椭圆囊结石进入外半规管短臂侧。

D.快速经坐位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不后仰

D.快速经坐位躺下至平卧右耳向下位置,头部不后仰

可以观察到如下事实:

| 位置| 耳石运动 |
| —————– | ————–|
|右后 | 长臂侧结石离壶腹运动,运动距离超过半圈;短臂侧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
|右外 | 长臂侧壶腹部结石离壶腹长距离滑动 ;短臂侧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右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离壶腹运动 |
|右椭 |结石进入右侧外半规管短臂侧壶腹部|
|左后 | 长臂侧结石向壶腹运动进入壶腹部到达壶腹嵴顶部;短臂侧的结石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
|左外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短距离运动 ;短臂侧的结石进入椭圆囊|
|左前 | 长臂侧结石在壶腹部从壶腹嵴帽底部滑动到顶部 |
|左椭 | 结石经总管进入后半规管|
注:后=后半规管; 外=外半规管;前=前半规管; 椭=椭圆囊

总结归纳如下:
1.所有位置的结石都有一定程度的运动,其中有明显结石运动的位置包括:右后(长/短);右外(长/短);右椭;左后(长/短);左外(长/短);左椭。引起兴奋性刺激的位置包括:右后(长/短);左后(短);左外(短)。引起抑制性刺激的位置包括:右外(长/短);右椭;左后(长); 左外(长);左椭。
2.上半规管的结石虽然也有离壶腹运动,但位于壶腹部,距离短,流体力学作用不强,不足以诱发上半规管结石症症状。
3.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可能诱发右侧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症,左后半规管长臂侧结石症,但后半规管长臂侧结石位于靠近总管分叉处,回复坐位可自然复位(可出现坐起时眩晕/眼震/身体不稳)。
4.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可导致左侧外半规管短臂侧结石复位。

分析:
1. 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总体上各位置结石运动接近经典Dix-Hallpike试验,主要优势在于:1)后/外半规管长臂侧结石位置固定,运动距离较长,敏感性理论上更高 2)无需头部后仰,操作跟简单 3)上半规管长臂侧结石更难离开壶腹部
2.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诱发旋转眼震,典型眼震考虑右后(长/短)BPPV,不典型眼震还要考虑左后(长/短)BPPV和左侧椭圆囊结石进入后半规管。
4.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诱发水平眼震,考虑:左外(短/长)BPPV;右外(长/短)BPPV;右侧椭圆囊结石进入外半规管短臂侧。

总之,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检查结果的判断,除了根据诱发眩晕/身体不稳/眼震,还必须结合眼震特点,对于不典型的眼震定位非常困难。。但是根据双侧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诱发明显眩晕/旋转眼震一侧为后半规管BPPV还是明确的;水平眼震需要结合水平滚转试验。和经典Dix-Hallpike试验比较,其优势为敏感性更强,操作更简单,无需分析考虑后半规管长臂不同位置结石情况。

讨论:

对于BPPV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有各种争议。1921 年Barany 首先报告一例位置性眩晕患者并认为其是耳石疾病。1952年 Dix和Hallpike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Dix-Hallpike 试验用于诊断BPPV,并一直沿用至今。1969 年Schuknecht 正式提出了嵴帽结石症学说,认为变性脱落的耳石沉积到半规管壶腹嵴嵴帽使嵴帽比重超出了周围的内淋巴液,嵴帽对重力牵引及直线加速刺激变得极为敏感,头位改变导致位置反应增强。随后Brandt、Daroff和Semont等先后根据嵴帽结石学说理论提出了Brandt-Daroff锻炼法和Semont手法用于BPPV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嵴帽结石学说难以解释BPPV所特有的潜伏期和疲劳现象。1979年Hall提出了管结石症学说,认为耳石漂浮于半规管的内淋巴液内,当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半规管位置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移动,流体力学作用会推动内淋巴液从而牵引壶腹嵴使其受刺激而兴奋或抑制引起眩晕发作。随后Epley根据管结石症学说提出了半规管耳石复位操作手法用来治疗BPPV,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对该方法经多次改良和简化的颗粒复位手法,也称改良Epley手法。从各种复位手法治疗BPPV的有效性角度来看,似乎管结石症学说更适用于对BPPV的发病机理进行解释,并且管结石学说也可以解释BPPV患者眩晕的潜伏期和疲劳现象。事实上,无论嵴帽结石学说还是管结石学说均不能单独对所有BPPV现象作出解释。2003年House和Honrubia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观察研究,分别发现了一定数目的嵴帽结石症病例和管结石症病例,并进一步提出两种结石类型在BPPV中均有可能发生。

理论上,内耳三个半规管都可以导致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总共6 种类型。不仅如此,半规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又可以分为很多BPPV亚型,例如:半规管管结石症又分为短臂侧管结石症和长臂侧管结石症,长臂侧管结石症又因为位置不同分为近壶腹嵴侧和离壶腹嵴侧2 种类型;而嵴帽结石症根据不同位置存在方式又分为短臂侧和长臂侧,根据黏附情况又分为紧固粘附和松散黏附,其鉴别诊断相当复杂,与之相对应的复位治疗手法也显然不同。现有BPPV诊断方法只能定位受累半规管并大致区分为管结石症和嵴帽结石症,并不能精准判断耳石位于短臂侧或长臂侧,因而临床上也难以进行针对性精准治疗。国内外学者虽然在BPPV病因机制及其诊疗手法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停留在力学分析研究,缺乏基于物理仿真的诊疗机制研究。进一步的研究亟需BPPV诊疗方法方面的物理仿真研究进行指导。总体来说,国内外针对BPPV诊疗方法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力学分析层面,缺乏对诊疗过程中耳石运动的直观仿真观察,BPPV精准化诊断与治疗亟需针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开展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我们在前期所建立标准空间坐标系迷路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物理引擎BPPV三维物理仿真,进行BPPV诊疗机制研究。我们选择临床最常用的Dix-Hallpike试验及水平滚转试验作为诊断方法,研究膜半规管不同位置的耳石运动规律和椭圆囊内耳石重新移位进入半规管的运动规律,并对诊疗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达到建立有效的诊断与治疗策略的目的。

Dix和Hallpike提出了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概念,还是认为该病是耳石器病变,并指出是刺激性而非毁损性病变,眼震方向朝向受累的椭圆囊和球囊耳石器。Dix-Hallpike试验目前是诊断后半规BPPV的金标准。Dix和Hallpike设计Dix-Hallpike试验的时候,还不完全理解BPPV的病理生理,所以也没有意识到Dix-Hallpike试验实际上是演示半规管病变而非椭圆囊耳石器病变。但其对BPPV核心症状的描述非常准确。

Dix和Hallpike最初提出的诊断步骤如下:患者垂直坐位,头部向一侧转动30到45度,注视操作者额部。操作者双手紧扶患者头部,快速推动患者躺下,头部后仰和水平面成30°角。其描述的操作要点和检查所见依然很具代表性:通常有潜伏期,常为5-6秒,有时候时间非常短甚至偶尔马上发生。眼震的发生总是先于其他临床症状包括脸色改变,闭眼,大声惊叫,试图要坐起。这时候要劝慰患者并保持头位不动。眼震主要是旋转的,眼震的方向朝向位置最下耳(眼震方向根据角膜12点位置变动)。除此之外,常有水平眼震成分,同样眼震的方向朝向位置最下耳。眼震在2~3秒内快速增强,或者长至10秒。然后眼震就迅速减弱,然后患者不适缓解。患者恢复坐位,再发诱发眩晕但程度较轻,眼震方向相反。反复操作,眩晕减轻,缓解加快。经过2至3次的诱发试验,眩晕可不再被诱发,除非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

Dix和Hallpike没有观察到眼震的垂直向上成分,这也侧面说明通过肉眼评估眼震特点比较困难。

通常认为Dix-Hallpike试验用于诊断[PSC-BPPV]和[ASC-BPPV],但事实上39%[LSC-BPPV] 患者Dix-Hallpike试验也可以诱发眩晕(cakir2006.gif),使得Dix-Hallpike试验阳性结果的分析困难,要结合眼震特点。

Dix-Hallpike试验是诊断后半规管耳石症的金标准。因为缺乏其他的金标准,所以Dix-Hallpike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不足。Lopez-Escamez等报道专家使用Dix-Hallpike检查诊断后半规管耳石症敏感性82%,特异性71%,但是Hanley等报道普通医师使用Dix-Hallpike检查诊断后半规管耳石症阳性预测值83.3%,阴性预测值52%。所以建议Dix-Hallpike检查阴性患者应该复查以避免假阴性。
此外,Dix-Hallpike试验需要头部后仰,操作不方便,还有可能造成颈部损失。
基于物理引擎虚拟拟真建立BPPV模型演示结果显示,Dix-Hallpike试验眼行结果需要结合眼震特点进行判读分析,尤其长臂侧不同位置的结石检查敏感性不同。
改良方法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的最大优点是操作方便,避免损伤,其次是理论上敏感性更高。

Dix-Hallpike试验出现水平眼震,考虑外半规管BPPV,出现单侧上跳、扭转向地的眼震,考虑同侧后半规管BPPV,对此没有争议。一部分患者出现一侧诱发上跳、扭转向地较强眼震,另一侧诱发扭转下跳或扭转背地上跳较弱眼震,熊彬彬20181认为此为较强眼震侧后半规管BPPV,复查Dix-Hallpike试验通常转变回单侧诱发上跳、扭转向地的眼震,但杨旭20192将此归类为上半规管BPPV合并后半规管BPPV。
单侧或双侧出现扭转下跳眼震,考虑前半规管BPPV、同侧后半规管近总脚处PC-BPPV,对此,存在争议。

Dix-Hallpike试验物理引擎三维物理仿真试验结果显示,Dix-Hallpike试验可以诱发所有半规管位置的结石发生一定程度的运动,其中有明显结石运动且可能诱发垂直旋转眼震的位置包括右侧后半规管离壶腹运动,左侧后半规管离壶腹或者向壶腹运动,左侧椭圆囊的结石经总管进入上半规管或后半规管。上半规管的结石虽然也有离壶腹运动,但位于壶腹部,距离短,流体力学作用不强。后半规管近总脚处为不稳定结石沉降位置,更可能是同侧同侧椭圆囊的结石进入后半规管。由此,我们提出大胆的假设,扭转下跳眼震应该要考虑椭圆囊结石经总管进入后半规管或上半规管或者对侧后半规管结石。

需要上半规管BPPV的Dix-Hallpike试验结果的相关数据。

杨旭20192报道40例上半规管BPPV,19例为单纯AC-BPPV,11例为AC-PC-BPPV,10例为AC-SC-BPPV。Dix-Hallpike试验和仰卧悬头位试验出现下跳眼震的分别为26例和33例,出现旋转下跳眼震的分别为14例和7例。17例门诊首诊治愈,21例随访一周治愈。其判断诊断正确的依据是用Yacovino maneuver能够治愈以及合并其他类型BPPV和随访转变为其他类型BPPV。

结论:
通过构造标准空间坐标系的膜迷路模型,在其中设置不同位置的结石,基于物理引擎虚拟拟真,观察不同体位结石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的位置,以及不同诊疗方法对耳石运动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BPPV的发病机制和诊疗手法机制有重要意义。


  1. 熊彬彬,林春梅,林烨丰,刘劲,陈钢钢. 单侧后半规管BPPV患者Dix-Hallpike试验健侧诱发眼震阳性的临床特征[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19:1451-1454. ↩︎
  2. Yang X , Ling X , Shen B , et al. Diagnosis strategy and Yacovino maneuver for anterior can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Journal of Neurology:1-11. ↩︎ ↩︎

BPPV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和推广

BPPV

BPPV诊疗新策略的建立和推广

写作纲要:

引言:

介绍眩晕和BPPV

提出问题:

1.耳石症学说,管结石还是嵴帽结石?

2.短臂侧结石和长臂侧结石,如何诊断

3.现有的诊疗方法正确吗?如何评价? 1)设计原则 2)模型演示和分析

4.新的诊疗策略 1)方法改良 2)策略改良

5.临床数据支持

6.模拟拟真分析

定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的眩晕, 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1]。这个2006年的定义还没有反映出BPPV的核心特点和本质。

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2]。 这个2017年指南的定义比较准确。

BPPV is defined as a disorder of the inner ear characterized by repeated episodes of positional vertigo[3].

通常还是以国际指南的定义为准。

分析: 包括几个要素 1.是内耳疾病 2.位置性眩晕:Vertigo produced by changes in the head position relative to gravity. 3.临床特征:反复发作位置性眩晕。

重新定义: 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临床特征为反复由于相对于重力方向头位改变诱发短暂性眩晕。

BPPV术语问题

中文术语: 不同时期曾有过不同的翻译名称,包括: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良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

目前统一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82年赵沛英翻译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88年赵沛英报道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论文中不仅使用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术语,同时使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术语。 1989年张晓光翻译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92年吕宏光翻译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1996年国内秦伟首先报道运动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998年雷振华报道使用Epley手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 1999年朱鹃芬报道使用Epley首创的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体位性眩晕。 1999年孙文媛报道使用Epley介绍的颗粒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 2001年邢光前报道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 此后关于BPPV的研究日益递增,通常翻译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2017年孙文媛报道国内BPPV研究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将检索词设定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或者“BPPV”并限定在“主题”字段进行完整性检索,显然会有遗漏。

BPPV历史

1897年Adler首先报告阵发性眩晕。

1921年Barany首先报告一例位置性眩晕患者,因为头位改变诱发眩晕,推断其病因和耳石器病变有关。

1952年Dix和Hallpike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Dix-Hallpike试验用于诊断BPPV,并一直沿用至今。

1969年Schuknecht提出了嵴帽结石症学说。

1979年 Hall提出了管结石症学说。

在1980年以前,BPPV患者接受的治疗为前庭抑制药物,建议避免诱发眩晕体位,直到自发缓解,常需时数月。

1980年 Brandt等提出了运动手法治疗BPPV,患者被告知在家中进行Brandt–Daroff 练习,需要耗时10~14天才能使得症状得到缓解。Brandt–Daroff 练习会反复诱发眩晕。

自1979年开始CRP已经用于治疗BPPV,并于1992年由Epley报道。复位过程中使用了震荡设备以使管石脱落、沉降。1993年Herdman 对Epley法进行了改良。

1988年Semont报道管石解脱法治疗BPPV。

1985年McClure报道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平卧位向一侧转头诱发头晕,呈水平眼震,快向向地。

1995年Robert等报道了3例Roll试验中表现为持续背地性眼震的水平半规管BPPV 1996年Steddin等报道水平半规管耳石症患者表现背地性眼震,考虑是嵴顶结石症。

发病率

终生患病率为2.4%。

人口发病率十万分之64每年。

男女发病率为1:2。

门诊头晕患者17~42%为BPPV。

老年人患病率达9%。

病因

年龄相关退化,性别,外伤,钙代谢异常,人体激素水平

生理机制

国内对Ewald定律的翻译和分类有些混乱,故此参考国外资料为主。

19世纪初,对内耳结构非常清楚,但内耳功能尚不明确。当时的认识是:1)耳蜗:感知声音本性和音调。2)球囊和椭圆囊:感知声音的强度。3)半规管:感知声音骨导的传递和声音定位。 19世纪和20世纪:前庭生理学的重要进展。包括:Ewald定律,毛细胞极性、生理,前庭眼反射。

1924年,Flourens最早对前庭功能进行了探索。试验中损失鸽子的半规管,引起鸽子行为改变,由此得出结论:半规管参与姿势和平衡的维护。 1892年,Ewald通过在鸽子的半规管插入细管,给与正负压力,观察眼震的强度和方向,从而得出Ewald定律。

Flourens定律/Ewald第一定律

A stimulation of the semicircular canal causes a movement of the eyes in the plane of the stimulated canal

半规管受到刺激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眼震的平面与该半规管所处的空间平面相一致

Ewald第二定律

In the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s, an ampullopetal endolymph movement cases a greater stimulation than an ampullofugal one.

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受到刺激时,内淋巴液向壶腹流动产生较强刺激,离壶腹流动产生较弱刺激。

Ewald第三定律

In the vertical semicircular canals, the reverse is true.

上/后半规管受刺激时情况相反。

毛细胞极性 1954年、1962年Wersall等人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内耳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对Ewald定律进行了解释: 每个前庭细胞都有一根动纤毛和许多静纤毛。在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动纤毛位于椭圆囊侧,而在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动纤毛位于半规管侧。静纤毛偏离动纤毛,放电率下降;反之,相反。

前庭眼反射 1960年,B.Cohen等人通过电刺激猫的半规管神经,记录了眼球运动和头位改变。 记忆和理解的要点是,刺激引起眼球运动是指慢向,然后中枢矫正引起快相眼球运动。如此,右侧水平半规管兴奋性刺激诱发快相向右的水平眼球震颤,其慢性向左,其兴奋的眼外肌为右侧的内直肌和左侧的外直肌;右侧后半规管兴奋性刺激诱发上跳旋转逆时针眼震(正面观察),其慢性为下跳顺时针,其兴奋的眼外肌为左侧的下直肌和同侧的上斜肌。

眼倾斜反应

眼倾斜反应(Ocular Tilt Reaction, OTR)是耳石重力传导通路静态张力不平衡的重要体征,提示一侧耳石重力传导系统的损害。OTR有三大经典体征:(1)静态眼旋转(Static Ocular Torsion, SOT):一只眼球向上内旋升高,另一只眼球向下外旋降低,两眼高低不同,不在一个水平上(双眼视乳头不在同一水平线); (2)眼偏斜(Skew Deviation, SD):由于眼静态旋转使双眼球垂直轴不在正中垂直线上,从正中垂直线平行向一侧偏斜; (3)头倾斜(Head Tilt,HT):头向一侧倾斜。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5-20)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对潜伏期的合理解释之一是Dix-Hallpike试验时,耳石从宽大的壶腹部进入后半规管后才出现明显的流体力学效应。事实上,在直立位置的时候,长臂侧的耳石处于最低位在半规中而非壶腹部。我们在临床操作的时候,对Dix-Hallpike试验方法进行改良,先低头60度,观察到潜伏期现象比较明显。还有一种解释,是否是短臂侧的耳石的运动。

  1. 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2. 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3. 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Dix-Hallpike试验恢复到坐位时会出现明显的身体晃动,伴眩晕眼震,但眩晕程度较轻,眼震方向逆转。因为通常持续时间短,眼震特点的观察比较困难。

  1. 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目前已经不再把疲劳试验作为BPPV的诊断依据。对疲劳试验的解释也五花八门。在长臂侧的耳石,可能是耳石分散或者远离了壶腹部。在短臂侧的耳石,可能是回复到了椭圆囊。 疲劳性并非普遍现象,但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加以排除。我们在BPPV诊疗策略研究中,使用低头摆头试验治疗短臂侧BPPV是否有效来判断是否为短臂侧BPPV,有专家就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否是疲劳现象。故此,我们在后继研究中,低头摆头试验后休息15钟再复查Dix-Hallpike试验,如此,如果治疗有效,就不能再认定为疲劳性,只能用短臂侧耳石复位来进行解释。

诊断试验

传统的诊断试验:

Dix-Hallpike maneuver

Suprine roll test

180-degree supine roll test

side-lying test

WRW test

Rahko T maneuver

Asprella Single Maneuver

Bow and Lean Test

传统诊断试验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良和创新。Dix-Hallpike试验多管耳石都会运动,导致判断和解读困难,操作需要头部后仰,对操作设施有特殊要求。水平滚转试验会导致水平半规耳石复位,影响诊断试验的敏感性。

诊断试验的设计基本原则:

  1. 半规管平面的空间方向应该和重力方向一致 2. 水平半规管耳石是向壶腹运动,垂直半规管耳石是离壶腹运动 3. 壶腹漏斗腹部向上,以利于耳石从壶腹进入半规管 4. 诊断试验不引起耳石复位

改良的诊断试验:

前俯平卧Dix-Hallpike试验

60度水平滚转试验

治疗方法

自发缓解

Imai等报道P-BPPV平均39天自发缓解,H-BPPV平均16天自发缓解。

Sekine等报道H-BPPV病人,用Lempert进行复位和自然缓解病程没有显著差异。

Imai等报道AH-BPPV (背地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平均13天自发缓解,中位数7天。

自我治疗

Brandt-Daroff Excercises

Semont maneuver

Epley maneuver

管石复位法

Epley maneuver

Semont maneuver

Gans repositioning maneuver

Lempert maneuver

Baloh’s maneuver

barbecue roll maneuver

Vannucchi’s forced prolonged position

Vannucchi-Asprella maneuver

Gufoni maneuver

reverse Epley maneuver

head on knees

新复位法

低头摆头试验

耳石症学说

管结石症

嵴帽结石症

存在的问题

BPPV的耳石理论, 没有影像学的依据, 只是理论上的推测[4]

通常认为完整的诊断包括受累半规管和病理生理学(管石症和嵴顶结石症)的辨别[5]

目前的BPPV指南中,认为水平半规管背地眼震是嵴顶结石症,但事实上,也有可能是短臂侧管石症。

但是,无疑,结石所在壶腹嵴侧别(短臂侧还是长臂侧)对于结石复位手法的选择更为重要。

传统的诊断手法还无法区分短臂侧结石和长臂侧结石。

膜迷路空间方向

基于组织切片技术,Ifediba建立确定健康人内耳膜迷路三维模型。基于微CT成像方法,R.David获取了一例健康人内耳膜迷路的空间几何模型,并并将该模型获取方法及全部数据资料收集成册并对外公布,供更多科学工作者研究使用。

Johnson研究了31例颞骨(四氧化锇固定并脱钙)微CT扫描(15um体素尺寸),也是使用一侧颞骨,和1例双侧颞骨CT扫描数据进行校准,由此也提出存在缺点“This process might not be precise enough since the CT scan and µCT scans were sourced from different individuals. This could affect the absolute positioning of the temporal bone specimens.”[6]

为什么不在检查微CT之前扫描整个头颅CT呢?

关键词:membranous labyrinth,ampulla organs 分析:

组织切片、微CT成像通常是使用一侧颞骨,缺乏整体空间方向数据,一般使用校准的方法来确立空间方向。 Labyrinths were reconstructed relative to histological block coordinates and placed within the head by minimiz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ony canals in the histological data and the average bony canals localized previously using CT data (Della Santina et al. 2005[7]).

BPPV模型研究

针对BPPV患者内耳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Obrist提出了仅考虑一个半规管的理想模型,并且将半规管的细长部分假设为等圆截面;Rajguru等建立了完整内耳膜迷路数学模型,对比研究了正常人膜迷路(无耳石脱落)和耳石症(嵴帽结石症和管结石症)患者膜迷路在Dix-Hallpike手法及Epley手法激励下的嵴帽响应区别。

有在线网站可以演示BPPV[8],不过Michael Teixido的3D膜迷路模型存在缺陷:1.数据来自出生1天孕40周婴儿颞骨尸体切片2.单侧,缺乏自身空间信息 3.空间方向的确立是通过将膜迷路和MRI扫描的骨迷路进行校准(the membranous labyrinths were aligned with the MRI images of the skull using anatomic norms averaged from 21 subjects),但是显然膜迷路是无法和骨迷路做精确的校准的。4.由于膜迷路的空间方向的可靠性存在问题,壶腹嵴的方向更加不可靠了。

检查发现

BPPV患者前庭功能下降。

参考文献:

手法操作的规范性

facebook和youtube有大量的操作视频。 首先,可以发现,经典的诊断和复位手法,不同视频中操作细节有所不同; 其次,可以发现一些文献未见报道或者少有报道的操作方法。

发现一个视频和低头摆头试验非常类似: [9] 虽然视频没有具体文字说明原理,但是可以确认是Half Somersault Exercise。 [10]

BPPV诊疗手法的操作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也缺乏客观评定的方法。我们在临床中的操作,并不追求速度,一般随意的躺下动作就已经足够,过快的动作再理论上对耳石的运动的影响微乎其微。

我们正在开展一个项目,意在规范BPPV诊疗策略,并重点向基层单位普及推广。其核心是利用头戴式BPPV 3D模型进行教学和耳石运动观察,使用姿位传感器采集头位变动信息并在PC端进行BPPV模型物理拟真直接观察耳石运动情况,尤其评判诊疗操作是否有效。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跟我们联系合作。在线报名的地址:[11]

参考文献: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03):163-164.

[1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52(3):173-177.

[14] Bhattacharyya N, Gubbels S P, Schwartz S R,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update)[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 156(3_suppl): S1-S47.

[15] 孙文媛,周绪红.国内BPPV研究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02):190-196.

[16] 单希征. 眩晕医学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 武警医学, 2018, 29(2):109-112.

[17] 张祎,刘博,Von Brevern M,Bercholon P,Brandt T.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Bárány学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共识[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05):450-454.

[18] Rajguru S M, Ifediba M A, Rabbitt R D. Three-dimensional biomechanical model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J].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4, 32(6):831-846.

[19] Obrist D. Fluidmechanics of semicircular canals – revisited[J]. Zeitschrift Fü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Physik, 2008, 59(3):475-497.

[20] Ifediba M A, Rajguru S M, Hullar T E, et al. The role of 3-canal biomechanics in angular motion transduction by the human vestibular labyrinth[J].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7, 35(7):1247-1263.

[21] David R, Stoessel A, Berthoz A, et al. Assessing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the semicircular duct system: introducing newin-situvisualization and software toolbox:[J]. Sci Rep, 2016, 6:32772.

[22] Della Santina C C, Potyagaylo V, Migliaccio A A, et al. Orientation of human semicircular canals measured by three-dimensional multiplanar CT re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Otolaryngology, 2005, 6(3):191-206.

Mcclure J, Lycett P, Rounthwaite J. Vestibular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benign paroxysmal vertigo[J]. Laryngoscope, 1977, 87(1):1434-42.